近两年来,“资本寒冬”的阴霾持续笼罩着医疗健康行业,一二级市场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降温。聚焦上海安全实盘配资门户网,这一情况尚显乐观。据第十六外滩金融·上海国际股权投资论坛上发布的《2023上海市私募股权、创投行业发展报告》(下称“《发展报告》”)显示,医疗健康的发展前景仍被看好。
具体来看,2023年前三季度,上海市私募股权、创投基金投资的行业中,医疗健康的投资数量达86笔,投资金额达222.8千万元,位列第三;从全国私募股权、创投基金对上海投资情况来看,医疗健康获得225笔投资,融资金额362.8千万元。
对于股权投资市场,退出难问题已成为一项普遍挑战,市场期待多层次资本市场和多元化退出机遇。《发展报告》指出,首次公开募股(IPO)和并购是上海市基金退出的主要方式。医疗健康是退出最为活跃的行业之一,细分赛道中生物医药IPO数量最多,达11笔,医疗器械IPO数量达7笔。
根据《“健康中国2030”规划纲要》,预计到2030年我国健康服务业总规模将达到16万亿元。在医保、集采、医疗反腐等因素影响下,未来一段时期内,我国医疗健康行业在面临挑战的同时,也蕴含着发展机遇。一级市场的投资人如何携资本相机而动?医疗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?
“创新”毋庸置疑,药企该如何创新?
2008年,作为我国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组成部分,多部门实施“重大新药创制”科技重大专项,推动我国新药研制从以仿制为主逐渐转变为以创制为主。“创新”成为生物医药行业发展的关键词,并逐渐从“跟随式创新”迈向“源头创新”。
据Pharmaprojects 2023年4月的数据显示,中国目前共有5402条药品管线,比2022年的管线数量上涨23.22%,占全球管线数量的23.6%,远超全球管线的5.89%的增长。我国医药研发市场不仅保持着全球第二大药品研发大国的头衔,更有着迅猛的发展势头。
对于生物医药行业,到底什么是创新研发?一级市场的投资人更青睐哪种方式的“创新”?如何找到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创新之路?
“近年来生物医药行业低迷,并非创业者犯的错,应该归咎于投资者。” 通和毓承总裁兼创始合伙人陈连勇分析,“投资人给同质化竞争的企业投了太多的钱。作为投资人,重要的是投人,在充分了解创业人的前提下,基本能躲掉大部分的坑。”
避免同质化竞争,“创新”,毋庸置疑是近年来生物医药行业发展的关键词。在金浦健康基金创始管理合伙人、总裁、投委会主席吉冬梅看来,“一方面,是未满足临床需求的创新。国内虽然有医保控费政策,但对于真正未满足临床需求的创新,还是会有一些海外药企的合作机会;另一方面,随着集采政策的修复,满足市场刚需、尚在临床中的国产药物也是有机会的。”
浩悦资本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刘浩认为,创新并不一定是颠覆式创新,基于我国基本国情、满足内需市场、符合临床需求的改良式创新依然大有前途。此外,颠覆式创新也在迎头赶上,根据公开数据,过去五至十年,中国在全球发表的各种文章、专利逐年加大,且仅次于美国。
“无论是改良式创新还是颠覆式创新,每家药企都应该找准自己的定位,差异化创新,一窝蜂地押注肿瘤赛道肯定很难。此外,投资人对所投团队和市场应该有非常清楚的认识,在匹配的情况下前景广阔。” 刘浩指出。
事实上,相较过往,2023年全球管线构成较往年变化不大,抗肿瘤药物仍是全球药物研发的重中之重,超越了生物技术治疗、神经病学、消化/代谢与抗感染等领域。Pharmaprojects数据显示,中国研发药物所对应的前十项疾病中有9项是肿瘤,抗肿瘤及生物技术疗法仍是最普遍的两大药物研究领域,与全球研发趋势一致。
药企如何出海?成功出海的关键是什么?
为了寻求更多获利和更多市场,“走出去” 成为国内创新药企共同的发展策略。中航证券研报数据显示,从创新药市场规模来看,2021年全球创新药市场约为8300亿美元,其中美国市场占比55%,中国创新药仅占全球的3%。
连月来,中国创新药企出海捷报频传,君实生物PD-1抑制剂特瑞普利单抗、和黄医药呋喹替尼、亿帆医药的亿立舒先后在美国市场获批。不可否认的是,出海之路并非坦途,此前也有不少药物出海遇阻。对于一级市场的投资人,创新药企出海意味着什么?药企如何布局出海之路?
吉冬梅认为,创新药企需从企业发展阶段、规模来制定出海策略。第一,对于未有收入的创新药企,可以选择和大药企合作,将管线卖给大药企,或者是共同开发,节约资金成本度过寒冬。
第二,收入在一亿元至五亿元的药企更多的是机会性,可以选择临床使用习惯、准入政策等方面对产品有利的国家,选择合作代理商。第三,对于收入超过五亿元的药企,短期可依靠代理商,长期需自建销售队伍,系统性地规划才能真正在海外扎根。
陈连勇提供另一种思路,“海外投资者非常希望投资中国的biotech。在这种情况下,我们在中国孵化或投资一家企业,可以创建海外镜像平台,给海外投资者投资的机会。中国有足够优秀做创新药的人才,弥补海外科研成本高的情况。在此背景下,用20%的成本,获得新药研发80%的成功几率。”
“药企必须具备全球化竞争力,如果缺乏全球化竞争力,以国内目前一级市场的估值体系,基本上算不过账来。”在刘浩看来,具备好产品和高性价比的医疗器械企业的出海能力更强,“这也要求团队需要有非常强的学习能力和成本控制能力,这是出海的关键。”
根据西南证券研报,2019年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规模超过3.2万亿元,为国内5倍;成功出海后,主要医疗器械赛道的可及市场将扩大3至9倍。由此看来,本土医疗器械企业也在竞逐海外市场。
对于生物医药创新药企,研发周期长,进入临床前之后,大约需要一年左右才能进入临床。“对于这类企业,我们希望能够在药物进入临床某个阶段的时候,通过并购或劳务转让退出,这也是基于药企能够提供被认可的global data(国际化数据),以始为终。”刘浩表示。
据晨壹投资研究报告,IPO一直是中国PE/VC推崇的退出方式,占比超过80%。今年以来,生物医药行业IPO逐渐缩紧,据医药魔方InvestGo数据库安全实盘配资门户网,今年截至,共有36家企业完成IPO,较去年同期减少11家。以往以IPO退出作为主要方式的投资人,也开始考虑其他退出路径的可能性。